快学习吧
查词典
ha的词语
哈韩族

哈韩族

拼音:hā hán zú

基本解释


 “哈韩族”是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形成的,也叫“韩流”,他们以另类独行的生活方式和形象外观引导着时尚,他们热衷于韩国化的装束,韩国化的化妆,韩国化的饰品,韩国化的音乐,以至于大大小小的“韩品店”老板个个腰包鼓鼓的,长短不一的韩国语培训班居然报名者众多,韩国风味餐厅也是“花开遍地”,“哈韩族”的队伍日益壮大。

详细解释




 名称由来

“哈韩”或“哈日”,作为一种潮流,本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为,韩国有太多的东西是从日本人那里批发来的。韩国曾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是在日本人的殖民之下,许多文化的东西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今天,两国文化仍有共通之处。据刚刚从韩国旅游归来的沈小姐说,其实韩国的流行中,绝大多数来自于日本,韩国事实上是一个远没有上海国际化的地方。因此,在上海的“哈日”和“哈韩”族,圈外人是比较难分清他们的区别的。

“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指“非常想要得到,已经近乎疯狂程度”,哈韩是指狂热追求韩国音乐、电视、时装等流行娱乐文化,在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效仿。

简介

“哈韩族”中的“哈”字,在台湾中常用,比如说我很哈你,意思就是崇拜你之类的。有点向别人低下“头”的意思。也就是和“哈吧狗”中的哈字为同意。因为“哈吧狗”这个名子就是因为狗的习性来起的名子。哈吧狗很会讨人喜欢。追着主人跑。前不久一中国“哈韩”族在自己的韩国偶像面前下跪等待偶像签名,正验正了这一点。

这些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染发。颜色很多,但最多的是韩国人喜爱的酒红色。带上一顶帽子,从渔夫帽到篮球帽、牛仔帽,把不同帽子与各种风格的服饰配搭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装饰手法。小格子衬衫或超大码的T恤,浅色的大短裤或快要擦地的直筒裤,或者冬季的高领毛衣,尖尖头的鞋子,这些都是“哈韩族”标志性的穿着。在大连的迈凯乐地下超市里,韩国商品多得惊人。这里的年轻人特别喜欢韩国食品。超市售卖各种各样的茶包,像薏米茶和玉蜀薯茶。他们会经常买一些韩国健康食品,如糙米水、麦片水、蘑菇小吃以及泡菜。沈阳的西塔地区,是非常有名的韩国人聚集区,在这里每天出入的中国年轻人却数不胜数。他们来这里体验韩国料理的美味,买韩式服装,即使来唱歌也要点上一两首韩国歌曲。

若是走进音像店,无论大小,总会有一个韩国流行歌曲的专架。韩国流行音乐在中国流行劲头很足,很多年轻人对HOT(韩国一演唱组合)、李贞贤的喜爱近乎疯狂。他们喜爱韩国音乐的前卫,而且喜欢那些明星们跳舞。

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流行已经不是一两年时间了,而最早的流行媒介是电视。一直对文化比较关注的东北大学教师田志松认为,韩国文化最初流行起来是因为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热播。剧中主人公的穿着、行为、甚至演员本人也为大多年轻人钟爱。

韩国电视剧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腻笔触,从故事里面透着一股向上的执着,那里的主人公总是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让许多年轻人在看了韩剧以后,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都可以战胜。[1]

基本特征

先天条件是“哈韩”的重要内容,单眼皮,厚嘴唇,是韩国人长相的特点,也许是巧合,记者采访的几位“哈韩”者,以及“哈韩”的“领头羊”孙悦,在长相上都有着与韩国人异曲同工的特色;

有人说超大码的灯笼裤、直筒裤、T恤是“哈韩”的基本装备;但这些实际上都是美国RAP的象征。说这是韩国的专利的哈韩人士们,我觉得这些的认识是不对的,应该将中学、高中和大学念完,多学学知识,认识的多了才对自己更有益处。

头发是“哈韩”打扮的精髓所在,目前,国内“哈韩”族的头发除了剪得千奇百怪外,基本颜色是金黄,而真正的韩国前卫少年中,甚至已经出现了绿毛;

张牙舞爪的爪子,在手上戴上类似摩托护掌的装饰,当然,款式和花型是绝对韩式的;

无论男女在脖子、手腕甚至耳朵处戴上金属饰品,当然T2R的银白饰品是最“哈韩”的;

(银白风格的饰品不是韩国一国的专利。只是因为韩剧中韩国人追时尚。)

“哈韩”的神态也很重要,大概是看多了俊男倩女的电视剧,那种酷酷的表情也成了“哈韩”的内容,有些时候,这种神态给人的印象是“傲慢无礼”;其时本身韩国也有很大部分人是傲慢无礼,韩剧中的“傲慢无礼”只是真实的体现了。

九种兵器

头发。

八字箴言是“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男生千万不能梳马尾和烫发,短发可以寸长,漂染成淡金色一类,用摩丝修饰,长发多与下巴持平,要修剪得如刀锋般凌厉,披肩则比较少见。女生发式不限,头发颜色最好用金黄色漂染、挑染。

头巾。

那么酷的发型非得配上个酷酷的头巾才能算是“绝代双酷”。

穿着。

超大码的直筒裤,T恤可是“哈韩”族的必备行头。如果是颜色单一的服装,那么就要在轮廓上出奇搞怪,短就短如从前的假领,长就一气长到脚面。而色彩最好是警戒灯似的橙黄,太空人一样的银色,这样才能在熙熙攘攘的街区中一眼捕捉到“出位”的影子呢。

鞋子。

“哈韩”族穿鞋有一个最最奇怪的规定,就是一定要穿比实际尺寸大一号的鞋。帆布鞋啊,复古鞋啊都是最爱,千万得记住要挑鞋身窄窄的那种啦。

袜子。

“哈韩”族最心爱的配饰是那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色彩鲜艳,图案多多的袜子。

手机。

把你的手机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这可是现在韩国人最热衷的“游戏”哦。不仅机身可以换,键盘,天线,声音屏幕,统统都可以来个改变。明星,几何图案,透明的,幻彩的,变色的,每一种都很特别。

饰品。

无论男女在脖子,手腕甚至耳朵处都可以戴上金属饰品,当然T2R的银白饰品最“哈韩”的。还有戴耳钉时要记住,怎么戴都可以,就是千万不要两只耳朵对称。最后不能忘了给自己准备一副遮掩美目的墨镜。

卡通小玩意。

与日本聪明机灵的卡通不同,韩国的卡通看上去就是傻傻的样子,很逗笑。长相丑陋的“ET”,英勇的“超人”,神秘的“蝙蝠侠”,诡异的“猫女郎”,全都是你想要的卡通宝宝。

表情与街舞。

酷酷的表情也成了“哈韩”的内容,最后再学上一段HIP-HOP,街头舞蹈,HIGH到最高。[2]

真正的“哈韩族”

首先是穿着。男生以宽大休闲,式样前卫为宜;女生则应穿着合身包体并鲜明抢眼,也可多用黑白二色。鞋子要比实际尺寸大一号的为“酷”。

第二是发型。男生禁梳马尾,禁烫发,短可寸长,用摩丝修饰,长发多与下巴持平,披肩则少见。女生则发式不限,头发颜色最好用金黄色漂染、挑染,次之为土黄色、金黄夹杂灰或白色、栗色、红色。

第三是化妆。女生以淡妆为宜,粉底偏象牙色,眉笔用深棕色,口红为黑色,深棕色,棕黑色,少用鲜艳色。男女生皆可适用香水,男生以古龙香型为宜。

第四是佩戴相宜的韩国饰品。什么手链、颈链、耳环,男女均无限制,最后千万莫忘给自己准备一副遮掩美目的墨镜。

第五是要保持皮肤和衣着的清洁。爱干净的韩国人特别注意外观印象。

那么,照上述规则进行打扮是否就能成为地道的“哈韩族”呢?非也,要想成为标准的哈韩一族,须内外双修。

真正的“哈韩族”最感兴趣的就是韩国的音乐、韩国的偶像、韩国的各种青春组合,所以你可以不懂韩国的语言,但一定要懂韩国的音乐。韩国音乐目前正以唱跳结合的演唱组合作为主流方向,音乐类型为HipHop、Rap、R&B、Rave、Ballaole等占据着主要音乐市场,80年代流行的以Eneagy曲风为基础融合了30年代后期进步音乐的新音乐HearEnergy在韩国也颇有市场,这些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使人很容易从歌曲中感到兴奋,舞曲风格的演唱和充满活力的舞蹈是青春活力的象征。韩国的青少年组合具备了年轻人期望的大多数条件:活泼开朗、健康向上、具有明显的都市感和现代生活痕迹。[3]

现象剖析

17岁的韩静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她毕业后的理想是去韩国留学,父母为她的想法感到奇怪。然而走进她的房间就会看到,满墙壁的韩国明星画:HOT、李贞贤、裴勇俊等,听的都是韩国的流行歌曲,看的都是韩国电视剧,偶尔她的嘴里会冒出几句韩语。

像韩静这样的年轻人,社会上许多人叫他们“哈韩族”。“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指“非常想要得到,已经近乎疯狂程度”,哈韩是指狂热追求韩国音乐、电视、时装等流行娱乐文化,在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效仿。

这些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染发。颜色很多,但最多的是韩国人喜爱的酒红色。带上一顶帽子,从渔夫帽到篮球帽、牛仔帽,把不同帽子与各种风格的服饰配搭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装饰手法。小格子衬衫或超大码的T恤,浅色的大短裤或快要擦地的直筒裤,或者冬季的高领毛衣,尖尖头的鞋子,这些都是“哈韩族”标志性的穿着。

在大连的迈凯乐地下超市里,韩国商品多得惊人。这里的年轻人特别喜欢韩国食品。超市售卖各种各样的茶包,像薏米茶和玉蜀薯茶。20岁的孙小茜经常在这里买一些韩国健康食品,如糙米水、麦片水、蘑菇小吃以及泡菜。

沈阳的西塔地区,是非常有名的韩国人聚集区,在这里每天出入的中国年轻人却数不胜数。他们来这里体验韩国料理的美味,买韩式服装,即使来唱歌也要点上一两首韩国歌曲。

若是走进音像店,无论大小,总会有一个韩国流行歌曲的专架。韩国流行音乐在中国流行劲头很足,很多年轻人对HOT(韩国一演唱组合)、李贞贤的喜爱近乎疯狂。他们喜爱韩国音乐的前卫,而且喜欢那些明星们跳舞。19岁的中国大学生杜文义说:“我同班同学就有韩国来的,我喜欢他们的文化,说不好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特别。”

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流行已经不是一两年时间了,而最早的流行媒介是电视。一直对文化比较关注的东北大学教师田志松认为,韩国文化最初流行起来是因为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热播。剧中主人公的穿着、行为、甚至演员本人也为大多年轻人钟爱。

韩国电视剧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腻笔触,从故事里面透着一股向上的执着,那里的主人公总是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让许多年轻人在看了韩剧以后,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都可以战胜。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的交流源于经济的交流。韩国近年在中国的投资与日俱增,在沈阳的外资企业中,一半都来自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