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huo的词语
活体雕塑

活体雕塑

拼音:huó tǐ diāo sù

基本解释


 活体雕塑属于行为艺术的一种,是用颜料和模特的结合创造出一种雕塑的效果。活体雕塑在一段时间内变换不同的造型,给参观者一种奇特和神秘的感受。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商业化活动相结合,既能给参观者高雅的艺术享受,又能给商业活动造成一大宣传亮点。使商家在宣传档次上提高很大一个台阶,不在是以前那种传统的礼仪展示。

详细解释




 艺术简介

(1)起源

活体雕塑于1969年英国行为艺术家Gilber&George创造。他们从古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塑中发现灵感,并用自己来表演这些雕塑,将一种能动的静态美加入其中,而且它还包含了两位创始者对生命的创新追求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意境。

(2)行为方式

活体雕塑就是把表演者全身装扮成类似于真实雕塑的色彩(如金色等),然后利用人可以活动的方式进行肢体语言展示艺术雕塑的造型,人体会在一段时间变换不同造型(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一起组织成的一个意群)给参观者一种奇特和神秘的感受。 它是近现代西方行为艺术学家创作的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国外和中国的一些大型城市已经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欢迎。2006年《达芬奇密码》一书在光谷书城的促销活动,当时场面非常火爆。

艺术先驱

格哈德·里希特是最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对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还在世的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2月9日出生于德累斯顿。与劳社山比邻而居,童年时代看到的风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直到今天。从母亲那里他遗传了音乐以及哲学的热爱,但是不想太依赖父亲,一位严厉的路德派新教乡村牧师,那时满脑袋装着尼采和马克思思想的里希特。在16岁的时候,就搬出了父母家,他在话剧院作舞台画和广告画的学徒。1951年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开始正规学习之后,转入壁画班,并在壁画专业取得了硕士学位。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长期协意志卫生博物馆楼层间的大幅壁画,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毕业之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基础。在多次西德旅行,尤其是1959年参观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关键的经历让他感到震惊,把他从当时习以为常的模式中解脱了出来,打开了他的国际视野,从那以后里希特渐渐向着西方靠拢。然而东德现实主义的范畴过于狭窄,无法满足他的好奇心。于是在1961年在就在柏林墙建起前不久,里希特和他的妻子埃玛逃离了原民主德国。尽管当时已经将近30岁了,那年的秋天,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里希特重新入学,开始了他崭新的艺术生涯。

一、“活体雕塑”(Living Scul Ptures)的先驱,60年代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正值欧美新潮美术涌进,艺术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格哈德·里希特毫不犹豫的投入到激进的艺术大浪潮之中,并与许多前卫的艺术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原本里希特是想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补习西方艺术,但是,不久他就被激浪派和偶发艺术吸引了,继而大众艺术中人的偶像,安迪·沃霍、洛伊·李希特斯坦、克拉斯·奥尔登堡令他着迷,也成了他强劲的竞争对手。被美国人看作是消费品的东西,在里希特眼里就成了现代的大众产物和新媒体,一种真正的文化现象,一个有价值的主题。为了表示对刚刚进入德国的美国和英国“波普艺术”以及“激流运动”的回应,里希特与他的朋友于1963年10月11日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百货大楼里举行了为时一天的艺术行动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一个不久后被多次但是错误引用的新口号的示威行动中,他们将家具作为艺术品放在台子上向众人展示,并且把自己也当作艺术品展示,引起极大的反响,并自诩为德国“波普艺术家”——这次活动是六年后吉伯尔特与乔治(Gilbert&Geerge)令人瞩止的艺术家双人组合的“活体雕塑(“Living Sculptures”)的先驱。里希特在创作中表达了人与现实、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二、重新定义了“照相写实主义”,表达了“形象模糊的记忆语境”。1962年里希特发现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不久后他也因此而闻名——那就是照相写实主义,他不是把照片看成是绘画的协助手段而是正相反,他使用颜色和画笔,目的是为了制作照片,当时的大众产物、新媒体艺术——照片,在还没有被加载。如风格作品和艺术这些概念时,里希特就从中发现了纯粹的画,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照片技术的利用,将家庭照片、周刊杂志、报纸图片,用一台反射投影,将图片投身放大到画布上,进行复制,也通过利用照片技术的缺失,如曝光过度、手抖、二度曝光、曝光不足等虚视图像的效果,用绘画的手段、技术对它们进行改写,使之转化成绘画的新语言、新形式——新的审美概念。里希特由摄影瞬间出发,致力于复制和改写照片的研究:复制变成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前提,使它们升值和使它他丢失价值,这是里希特的艺术策略,正如他所言:“绘画是另一种思考,我总是试图采取某种策略,以便让我的画比我更聪明。”

1965年里希特创作了著名的《鲁迪叔叔》和《玛丽安娜阿姨》,里希特从自家的历史照片中撷取创作素材的例子。《鲁迪叔叔》他身着一套整洁的制服,怀着胜利感站在照片机前,却不知1944年7月底他要为保卫祖国而付出生命;《玛丽安娜阿姨》1932年6月她与她四个月大的外甥格哈德在父母亲的花园摆着姿势,却不曾料到会被宣布为“累赘人”,十三年后成为讷粹灭经人性的屠杀行为的牺牲品,这些都是里希特痛苦的记忆,但在1965年被画出来时,人们已从痛苦的回忆中解脱出来。《埃玛》是里希特第一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那里1966年根据妻子的一张照片完成的。里希特“想画些美丽的东西——完美的裸体人像,在当时虽然不符合时代潮流。”但是,今天里希特却总愿意把这幅画称作是一个杰作。里希特在这时期的创作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品“云和一片海面”创作于69年和70年前后的一个主题和绘画手法都不断变化的时期,里希特又一次以照片为素材进行创作。他越来越多将目光投向自然界,并承认“我有一种颠覆性的愿望去画风景,”“因为风景简直太美妙了,这可能是世间最美的东西了。”这是1968年里希斯特第一次去科西嘉岛度假,度假回来后创作的。风景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里希特不断创作的主题。

1972年应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他用一个宏大的项目,为他的照像现实主义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里希特在不同的词典里看到那些令他着迷的插图,并把他挑选出来进行创作,双年展刚好是达成这一心愿的契机。48位名人的肖像,如爱因斯坦、柴科夫斯基和卡夫卡所有的肖像都被画在70×55厘米的画板上。里希特是唯一一个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德国馆里举办的一个画展的艺术家。作品“科隆大教堂的一角”是为1982年第8届文献展创作的,它画的是科隆大教堂的一个圣坛,为了获得那种独具特色的,表面上的模糊感,里希特用一把很软的,很干净的画刷,在尚未干透的颜料上刷来刷去,以制造形象模糊的新视觉效果。

三、抽象绘画——表达了“新的审美概念”。里希特在绘制抽象画时,他操作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使用技法、技巧与一般艺术家不一样,他发明了新工具大刮刀,使用新技术、压、拉、推等技法,并保留了在制作过程中偶然留下的特殊印迹、特殊效果。并借助在画面上这种偶然性技法产生了新的视觉语言、新的审美概念。

格哈德·里希特在国外炙手可热,无论在雅典和罗马,在伦敦和巴黎都有顶尖级的画廊支持他。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作品,个人回顾展和各种奖项不断。中国美术馆正举办《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

创造效果

活体雕像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商业化的活动和场合结合起来进行,既能给参观者高雅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给各种商业活动创造一个极大的宣传亮点,使商家在宣传档次上提高很大一个台阶,不再是以前那种传统礼仪展示的单一的表现形式。

该种形式所产生的聚集人气和吸引顾客效应非常巨大,因为它能给顾客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内涵。而且这种宣传形式一定会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新闻媒体会大力的宣传和宣扬这种新颖、崇尚文化的宣传模式,这样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单单只是商场内的一个好的广告效应,这种效应更可能传播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了。

艺术分析

活雕塑是行为艺术的一个支派,起源于西方国家,通过真人涂绘,达到雕塑的逼真效果,配以肢体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的内涵,它借鉴了纯雕塑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纯雕塑,它的优点是取之生活,展示于真实,每个人物造型及群体组合代表着一种文化,更灵活方便展示出不同年代不同社会阶层,及各种事物,也可以独立向人们展示各种特色事物。

它可以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例如:舞台演出、T型台演出,也可以和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文化项目、体育行业、广告业、庆典业等相结合。用多种造型反映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物、现代都市风貌、未来科学幻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得到美的享受。

商业作用

在商业策划中,结合文化,利用文化,提高企业形象,增强渲染了宣传力度,使参观者过目不忘,吸引眼球聚合人气,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活体雕塑适合各种商业宣传,开业庆典,新品发布,展销促销,T台表演等。

活体雕塑就是把表演者(模特)全身装扮类似于真实雕塑的色彩,然后利用人可以活动的方式进行以肢体语言展示艺术雕塑的造型,人体会在一段时间变换不同造型,给参观者有一种奇特和神秘的感受。目前这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国外和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欢迎,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各种商业化的活动和场合均可以结合来进行,既能给参观者高雅的艺术享受,又能给各种商业活动造成一个大宣传的亮点,使商家在宣传的档次上提高很大一个台阶,不再是以前那种传统礼仪展示的单一的表现形式社会广告日益泛滥的今天。在各种商业策划活动中,谁能更好的结合文化,利用文化,谁就等于提高了自身的企业形象,增强渲染了宣传力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