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习吧
查词典
wu的词语
无性族

无性族

拼音:wú xìng zú

基本解释


 无性族是指在性不仅是人生至乐而且是人类繁衍手段的整体氛围中,悄悄地出现了一批少数派,他们正在颠覆传统观念,他们所标榜的是无性生活。他们把字母“A”(无性的,asexal一词的首字母)作为自己的符号,而变形虫(一种无性繁殖的单细胞动物)和独角兽(西方神话中贞洁的象征)则是他们的精神象征物。他们捍卫自己的无性生活权利,并视之为正常生活。这些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活动圈子,私下里寻找同道中人。在他们看来,没有性的生活不等于没有感情。现在,他们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某些科学家的支持。

详细解释




 简介

漫画无性族

没有性生活,对健康无害吗?科学研究仍在摸索的时候,世界上已经出现了满足于“无性生活”的新群体,他们坚信这是健康的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在以性取向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的社会里,在性不仅是人生至乐而且是人类繁衍手段的整体氛围中,悄悄地出现了一批少数派,他们正在颠覆传统观念,他们所标榜的是无性生活。

他们自称“无性族”,并把字母“A”(无性的,asexal一词的首字母)作为自己的符号,而变形虫(一种无性繁殖的单细胞动物)和独角兽(西方神话中贞洁的象征)则是他们的精神象征物。他们捍卫自己的无性生活权利,并视之为正常生活。这些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活动圈子,私下里寻找同道中人。在他们看来,没有性的生活不等于没有感情。现在,他们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某些科学家的支持。

曾经有一种流行说法----“男人每六秒钟想到一次性”,也有过这样一副漫画——男人大脑里写满了“性”这个字眼。虽然只是玩笑,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性无处不在,它在人的生活中的确占据着重要位置。性冲动甚至被部分人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的最强大动力。但是,并不是性对所有人都是这样重要。

专家指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性没有丝毫兴趣。人们一开始认为这部分人只占人口比例的很少部分,可以忽略不计。但实际上,他们为数众多。

在分析了英国一份针对1.8万人进行的性习惯调查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罗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安东尼·博盖尔特发现,有1%的人同意这样的观点:在性方面,我对任何人都没兴趣。《新科学家》杂志近日也报道了世界上出现的“无性族现象”,并预测有朝一日他们将在全球推行“没有性的性生活”概念。

“无性族在自己的父母和亲朋面前大胆表露自己的观点,宣扬无性生活像选择双性恋或同性恋的人一样,是一种健康的性取向”,《新科学家》记者西尔维娅·韦斯特法尔指出,“他们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布,他们在性方面不是有缺陷的人,更不是性无能。他们有着健康的性选择,而且不应被别人所忽视”。

研究人员通过对无性族的调查逐步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理解的是,这些人并没有过性生活的愿望,而且无性生活对他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尽管有些人(大多为单身)将自己的无性生活观念发展到及至,他们甚至不能将身体靠近任何人。但也有一大部分人过着非常积极充实的社会生活,他们也谈论爱情,并且认为他们与伴侣之间没有性的爱情是最坚不可摧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现象

无性族

英国婚姻和性生活健康方面的慈善组织“关系”,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身体健康、没有性功能障碍,但对性生活失去兴趣而前来寻求帮助的英国男性数量猛增了40%。“他们坦言自己做爱没问题,就是不想做。”该机构负责人彼得·贝尔说。“英国男人对性生活失去兴趣,归根结底还是工作和经济压力太大。”英国咨询辅导和心理疗法协会主席凯里·库珀认为,面对眼下遥遥无期的金融危机,英国男性的工作时间已经从传统的朝九晚五变成了极度超时,性自然成了奢侈品。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所进行的调查也显示,金融风暴打击了不少英国夫妻的性生活,因性不和谐而离婚的人数在近一年来翻了一番。“英国每10对夫妻中,就有4对离婚了,而在这4对中,至少有一对是因为‘无性’。”

分类

“无性族”一般有三种类型。一部分“无性族”因为疾病原因失去了健康的性欲,他们“想做却不能做”,另一部分是只追求精神上依恋和满足的“柏拉图式恋爱”的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增的“无性族”则多为因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紧张导致性欲降低甚至丧失性需求的上班族。后两者通常是“可以做却不想做”。

成因

日本早稻田大学女性性健康中心的专家指出,日本人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的压力很大,压力会使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一种化学反应,让催生性欲的睾丸激素“罢工”。“如果性生活中断了,人会易怒,从而更排斥亲密接触。要不了多久,性欲就会彻底消失。”

针对经济危机下现代人降低婚姻性爱最终导致“无性族”增多,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也曾指出: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使得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也使得婚姻中“无性”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也许过去就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人们才敢大胆披露和面对,所以看起来也增多了。

现代性科学研究表明,性行为在本质上是综合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现象。不过,性欲又是一个模糊概念,无性生活到底健康不健康,现在仍很难解释。性观念越是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性欲就变得越弱。这里面除了压抑机制得到解除之外,也包括性爱的“泛化”:人们对性与爱的内涵理解较从前更宽泛了,另外,愉情悦性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了。

社会反应

无性族

无性族们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选择无性生活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他们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就好像从前的同性恋一样。无性族说:“他们必须隐藏自己,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对正常性取向高度崇尚的社会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周围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不喜欢过性生活,但在这方面他(她)又不存在任何障碍,你会怎样看待这个人呢?实际上,他们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

专家指出,对于“无性”这一概念还没有非常准确的定义,但是她同时认为,人们应该关注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对于无性生活是否健康这一问题目前仍没有科学依据,但无论是无性族,还是相关研究人员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这一现象有其产生的道理。目前,无性问题还没有引起科学界的足够重视,药品行业关心的只是那些需要性却又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群。性遗传学也只是为了弄清楚同性恋的生物学之谜。历史学家赫拉·库克分析说,无性现象需要深入研究,当性没有被用作汽车、洗衣机等各种商品的促销工具的时候,“无性一族”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适应。没有性要求的男人也不会有什么压力,除非他妻子要求他生孩子。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性成了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那些没有任何性要求的人突然发觉自己“落伍”了,于是压力大增。一些科学家指出,越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界越是应该加大对无性现象的研究,全社会也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不要让“无性一族”感到他们受到歧视。

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论是由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原因导致的无性族,他们同样也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中互相关怀、取长补短的伴侣,也有权利体验家庭的幸福,这是个人自由。可明确的是,无性婚姻,对社会并没有不好的影响,因此,人们应该对此应尊重和宽容而不是避讳。他还建议,广州的婚介所等机构应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公开地开展这方面的服务,让更多的无性族得到美满的无性婚姻,才会让社会更和谐。

多年从事性医学研究治疗的张滨博士认为,“无性婚姻”这个看上去比较时髦的说法包含了多种社会关系。无性婚姻的一种定义是指夫妻双方没有身体健康方面的因素,或者不是因为两地分居,造成三个月以上没有性生活,广义的无性婚姻则包括除了器质性生理、外界条件障碍以外、夫妻双方3个月以上没有性生活。他指出,夫妻双方主动选择无性生活这一现象是极为少见的,两人如果存在感情基础,有健康的生理条件而又不愿意过性生活,完全可以不选择婚姻;除非双方存在非常态的结婚动机,否则选择同居的方式反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财产等纠纷。张博士认为,大部分的无性婚姻是出于无奈的被动选择。除了客观的生理障碍外,“心病”其实是大多数无性婚姻的主因,如果夫妻有一方提出积极的性需求,令一方表现得比较被动,通常可以通过治疗破除障碍;但如果另一方完全没有性需求,这样的无性婚姻不如以离婚结束。

“无性族”一般有三种类型。一部分“无性族”因为疾病原因失去了健康的性欲,他们“想做却不能做”,另一部分是只追求精神上依恋和满足的“柏拉图式恋爱”的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增的“无性族”则多为因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紧张导致性欲降低甚至丧失性需求的上班族。后两者通常是“可以做却不想做”。针对经济危机下现代人降低婚姻性爱最终导致“无性族”增多,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也曾指出: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使得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也使得婚姻中“无性”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也许过去就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人们才敢大胆披露和面对,所以看起来也增多了。

调查分析

英国婚姻和性生活健康方面的慈善组织“关系”,在去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近年来,身体健康、没有性功能障碍,但对性生活失去兴趣而前来寻求帮助的英国男性数量猛增了40%。“他们坦言自己做爱没问题,就是不想做。”该机构负责人彼得·贝尔说。

“英国男人对性生活失去兴趣,归根结底还是工作和经济压力太大。”英国咨询辅导和心理疗法协会主席凯里·库珀认为,面对眼下遥遥无期的金融危机,英国男性的工作时间已经从传统的朝九晚五变成了极度超时,性自然成了奢侈品。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所进行的调查也显示,金融风暴打击了不少英国夫妻的性生活,因性不和谐而离婚的人数在近一年来翻了一番。“英国每10对夫妻中,就有4对离婚了,而在这4对中,至少有一对是因为‘无性’。”

日本早稻田大学女性性健康中心的专家指出,日本人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的压力很大,压力会使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一种化学反应,让催生性欲的睾丸激素“罢工”。“如果性生活中断了,人会易怒,从而更排斥亲密接触。要不了多久,性欲就会彻底消失。”

现代性科学研究表明,性行为在本质上是综合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现象。不过,性欲又是一个模糊概念,无性生活到底健康不健康,现在仍很难解释。

评价

为何有人选择无性生活?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仅仅是因为没有那么旺盛的性冲动;另一些人对性冲动的尺度把握得非常恰当,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对他们产生不了吸引力,于是干脆选择了无性生活;有的是出于对性解放和性革命鼓吹的放纵生活的反动,想回归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还有很多人是出于对性病和艾滋病的恐惧,既然很多人无法保证伴侣之外不再和他人发生性关系,既然无法保证对方是绝对安全的,那么他们索性选择放弃性。

“无性族”在网上专门开辟了一个论坛,让世人倾听他们的声音。22岁的戴维·杰伊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密苏里州人,2001年建立了一个面向无性族的网站。目前,该网站在全球已拥有1200多名注册会员。

除了宣扬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外,“无性族”还有一个在线商店,提供各种与无性思想有关的商品,希望以此唤醒人们的意识。他们在网站上大声呼喊:“女人不能让我产生快感,男人也不行!”他们甚至在T恤上也印着口号:“我是无性族,我的爱人也是!”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三一学院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博特,在1999年发表了她的著作《独身史》。随后,她便收到无数人发来的信件向她指出,僧侣们过着无性的生活,不是他们不能,而是因为他们不想。这恐怕是人们首次接触无性生活这一概念。

阿博特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选择无性生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他们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就好像从前的同性恋一样。她说:“他们必须隐藏自己,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对正常性取向高度崇尚的社会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周围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不喜欢过性生活,但在这方面他(她)又不存在任何障碍,你会怎样看待这个人呢?实际上,他们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

博盖尔特指出,到目前为止,对于“无性”这一概念还没有非常准确的定义,但是她同时认为,人们应该关注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对于无性生活是否健康这一问题目前仍没有科学依据,但无论是博盖尔特,还是其他研究人员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这一现象有其产生的道理。

无性族的象征意义远不及同性恋革命来得强烈,所以虽然它可能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但不会遭到抨击和鄙弃。这也许意味着,世界终有一天将敞开胸怀,接纳无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