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木取信的历史典故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译文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文章相关推荐
- 一只脏球鞋的故事 07-11
- 2017高考素材: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田惠萍事迹材料 11-04
- 童年的傻事 11-04
- 向地球爷爷告别 08-27
- 描写夏天的比喻句精选 11-04
- 小小动物园 11-10
- 今天我当家 09-08
- 诗画的校园 08-07
- 妈妈的手 11-05
- 描写牵牛花的好词好句摘抄 11-04
- 卖糖葫芦的老人 11-10
- 世俗奇人读后感 07-11
- 致敬女飞行员余旭:最美的青春在蓝天绽放 11-04
- 偶然的成功都是必然的结果 11-08
-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农事农谚汇总 11-04
- 良师 11-05
- 银杏树 09-03
- 学习 07-18